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疾病调查报告多篇

时间:2025-04-09 08:53:20
疾病调查报告多篇

【摘要】疾病调查报告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疾病调查报告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对1998年以后由外省嫁入本县、与当地男子通婚、在本地长期居住的45岁以下农村育龄妇女204例进行摸底登记。204名外省婚嫁的妇女分别来源于9个省(国),前5位的省份分别是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1名来自越南。平均年龄为32.16岁,最小者21岁,最大者44岁。大专占0.49 %(1/204),高中占0.98 %(2/204),初中占28.93 %(59/204),小学占56.37 %(115/204),文盲占13.24 %(27/204)。再婚史25 %(51/204)。并与本省籍的45岁以下农村育龄妇女210例进行了对照研究。

二、方法

1.调查方法:以各乡镇为单位,由县妇幼保健院派专人根据村级妇幼员实际摸底的花名册入村入户逐人进行调查询问,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填写调查问卷,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向其说明情况征得同意后采集本人血样,编号登记后带回实验室检测。实际调查占应查人数的比例为65.38 %(204/312)。

2.问卷设计:调查问卷由省级妇幼保健专家设计,并要求医院的32名实习学生填写了2次问卷,间隔为2周,对2次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82,提示问卷的重测信度理想。

3.实验室检测:采用上海科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艾滋病抗体试剂对204人全部进行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的4项检测。呈现阳性反应者进行2次复核检测;艾滋病抗体初筛阳性者送确诊实验室进行最后诊断。

4.统计学处理:调查数据由专人整理后录入到计算机,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分析。

结 果

一、年龄和文化程度

2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籍妇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高于外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6,p=0.000),见表1。

二、母婴传播性疾病检出比例

跨省(国)婚嫁的农村妇女母婴传播性疾病检出比例为12.74 %(26/204),其中乙型肝炎5.88 %(12/204),丙型肝炎3.92 %(8/204),梅毒2.45 %(5/204),hiv 0.49 %(1/204)。本省籍农村妇女母婴传播性疾病检出比例为1.43 % (3/210),2组检出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p=0.000),见表1。表1 2组一般情况及母婴传播性疾病检出率比较

三、不同省籍母婴传播性疾病检出比例

云南省、广西、其他地区、贵州、四川、湖南省籍母婴传播性疾病检出比例分别为 17.65 %(12/68)、19.05 %(4/21)、14.29 %(2/14)、12.12 %(4/33)、7.14 %(3/42)、3.84 %(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母婴传播性疾病知识的知晓和态度

跨省(国)婚嫁的农村妇女中仅有8.82 %(18/204)全部回答正确,约3/4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母婴传播性疾病;仅有很少部分的人知道安全套有预防作用;约半数的妇女愿意接受体检和检查,见表2。表2 母婴传播性疾病传播途径知晓率(n=204)

内容回答正确[例(%)]

一、艾滋病传播途径和知识

1.你知道母婴传播性疾病是什么吗?45(22.06)

2.艾滋病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51(25.00)

3.艾滋病是否通过蚊虫叮咬传播68(33.33)

4.艾滋病握手是否能传播92(45.10)

5.艾滋病同桌吃饭是否能传播64(31.37)

6.艾滋病共用劳动工具是否能传播73(35.78)

7.艾滋病是否可以治好115(56.37)

8.从外表是否能判断感染了艾滋病65(31.86)

9.性病患者是否更易患艾滋病29(14.22)

10.使用安全套是否可以预防艾滋病21(10.29)

二、对感染者和病人的态度

11.熟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是否和从前一样交往33(16.18)

12.是否应该允许感染者和病人继续工作和上学36(17.65)

13.是否该允许感染者和病人的孩子继续工作和上学121(59.31)

14.是否应该把感染者和人集中隔离起来,84(41.18)

三、自我保护态度15.怀疑自己得了性病及艾滋病是否愿意接受咨询和检测89(43.63)

16.到哪里咨询和检测37(18.14)

17.婚前体检有无必要99(48.53)

18.生孩子前是否应检查有无母婴传播性疾病101(49.51)

讨 论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都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的途径感染下一代,属于母婴传播性疾病。中国是乙型肝炎感染的高发地区[2],人群中乙型肝炎感染率9.7%[3],乙型肝炎感染机体后,有少部分转变为慢性感染状态。新生儿期因在宫内接触病毒抗原,产生了免疫耐受,病毒不易清除,更容易转变为乙型肝炎长期携带者。母婴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故预防和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对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非常重要。本次结果统计丙型肝炎阳性率3.92 %(8/204);梅毒阳性率2.45 %(5/204),明显高于吴大富等[4]报告丙型肝炎阳性率0. 42 %和梅毒阳性率0. 34 %。丙型肝炎病毒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与疫苗预防接种措施,尽早了解高危人群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及时实施母婴隔离,降低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由于胎传梅毒危害性较大,故育龄妇女应在妊娠前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尽量减少妊娠合并梅毒引起的流产、死胎、早产和胎传梅毒的发生。加强育龄妇女特别是跨省婚嫁的这部分高危人群,孕前、孕期自我保健水平及健康教育,提高她们的卫生知识和防治意识,应常规进行传染病筛查,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避孕或根据临床症状适时终止妊娠,对切断母婴垂直传播、降低感染率、优生优育及提高人口素质都有积极的意义。

跨省婚嫁是本省部分县的特殊婚姻现象,特别在贫困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县更为常见。本次调查显示,这部分妇女大多来自中国的艾滋病高发省份,并且文化程度低下(小学及以下的人员占69.61 %),医疗保健知识缺乏,母婴传播性疾病知晓率仅为8.82 %,许多人连这些疾病的名称都未听说过,更谈不上预防措施了。所以,针对这部分 ……此处隐藏12508个字……,已经得到确认的海龟疾病有27种类,其分类复杂,如皮肤炎、糜烂型皮肤炎、真菌感染、肾结石、细菌感染、消化不良、甲板软甲、消化系统溃疡、肺炎、肠炎等,极大地影响了海龟的生长甚至是寿命,对于养殖而言极为不利。

当海龟患有疾病时,通常会出现盐腺分泌异常的情况,即在眼睑和角质之间产生淡黄色或白色粘性物质,这些物质的过多导致皮肤糜烂,甚至失明。此外,不正常的浮起和潜水困难通常是由于肠胃系统的疾病引起,由于消化的障碍,因此导致肠胃内部产生不正常的胀气,从而导致潜水和起伏受到困难。最后,长期的喂养肉质饲料,而且由于养殖技术的限制,海龟无法经常运动,其肝脏等器官机能低下,很可能有心肌梗塞、脑血栓造成的突然死亡。

除了这些病因以外,海龟之间相互的撕咬也极易导致损伤,如果不能有效的治疗,极易引发细菌性和真菌性的感染。

结语

海龟养殖是具有客观前景的行业,但是,对于技术得要求亦较高,必须要正确的认识海龟的习性,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养殖,方才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第6篇】健康体检和部分疾病的调查报告

健康体检和部分疾病的调查报告

健康体检是人们在无不适症状的情况下,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仪器检查,从而发现一些潜在的疾病,起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目的。

为了提高生命质量,增强人们预防保健认识,我院开展了健康体检这项工作。

自20xx年5月~20xx年11月,已有5988人接受了健康体检。

从体检结果看,疾病的阳性率多数单位高达80,疾病的种类繁多,同时发现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糖升高这三种病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此次,随机抽样1010人,针对这三种疾病进行了统计分析。

1资料与对象1.1资料抽样人群中,男681人,女329人,后按照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岁以上五个年龄段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表1不同年龄段三种疾病发病情况比较例(略)1.2对象机关干部与普通职员,以轻型、中型体力劳动为主。

2结果健康体检人群中,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糖升高的发病人数以35~44岁年龄组为主。

这三种疾病的患病人群男性高于女性。

高脂血症患者病人位居三种疾病之首。

3讨论3.1心理因素处在35~44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多为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社会的重任;是事业的贡献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家庭的支柱,是家庭感情的'主要依靠和经济的主要来源者。

这部分人群所面临的矛盾相对较多,如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以及各种工作上的、社会上的矛盾等,如果心理调整能力较差,就会引起心身疾病上升,如高血压病、血脂升高、血糖升高等。

3.2生理因素进入该期的个体,各个系统的器官、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开始从完全成熟走向衰退,但是随着改革所产生的危机,迎运而生的困扰增加,同时对新生事物的学习和应变,更加透支了有限的精力,忽略了健康。

3.3饮食不当食物是重要的外界环境因素之一,合理的营养可以维持机体生理需要,营养过剩或营养素不平衡导致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的明显增加。

当然,吸烟、饮酒、摄盐过量是男性发病过高的另外一个原因。

3.4缺乏体育锻炼运动可加强人的心脏功能,保持血压稳定,运动可加速脂质代谢,防止血脂升高,同时,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加防御疾病的能力,有助于心理健康,使精力充沛。

机关干部由于长期的紧张、疲劳、没有很好的调适机体,各种疾病便乘虚而入。

3.5高脂血症是一种脂类代谢性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但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是可以逆转的。

根据此次分析的结果,我们了解这三种疾病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分析了高发年龄段的主要原因,同时,认识到这三种疾病对我们的严重危害,重视和关注我们中坚力量的身心健康,是减少家庭和社会损失的重要措施。

告诫人们,时时重视自己的健康,是对社会家庭的最好回报。

【第7篇】据调查报告显示人类延寿疾病相伴

据调查报告显示人类延寿疾病相伴

糖尿病介绍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详细]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的预防搜索:糖尿病

根据周四公布的一项全球健康研究报告,人类与1970年相比平均寿命增加了10年,但这幸运的10年中却有大部分时间是在与癌症等疾病作斗争。

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刊登的7项研究汇总指出,到2010年,男性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与1970年相比已上升了11.1年,女性上升了12.1年。

但是,尽管我们活得更长,我们却更多地受到疾病的侵扰,罹患如癌症和心脏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研究的合作者乔希·萨洛蒙在接受法新社记者电邮采访时说:“在过去的20年中,人类的寿命在全球范围内已增加大约5年,但其中只有约4年的健康寿命。”

他说:“你可以把这理解为相当于增加了4年的健康和1年的病痛。”

这项杰出的研究汇集了来自50个国家近500名作者的工作,整合了来自学术研究论文、尸检报告、医院记录和普查的数据,覆盖187个国家和地区的291种疾病和损伤类型。

这项研究显示,除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其他地区出现明显转变,人类的病痛从多发于较低龄人群的营养不良、传染病和出生并发症等传统疾病,转化为癌症、心脏病和糖尿病等可能持续数年的疾病。

萨洛蒙说,病患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的负担日益沉重,“意味着额外的'医疗需求,社会与财政成本增加,以及在卫生保健服务系统方面的需求。”

研究报告说,2010年,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占据每三例死亡中的两例,而1990年的比例仅为二分之一。

2010年死于癌症的人比1990年多38%,从580万人上升到800万人。

营养不良、传染病、孕产妇和新生儿疾病的死亡数量从1990年的1590万下降到2010年的1320万。

研究负责人、华盛顿大学卫生统计评估研究所的克里斯托弗·默里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真正与贫困相关的疾病风险在全球层面上转变为与一系列跟非传染疾病和人类生活方式更密切相关的风险。”

研究报告说,2010年,高血压(造成940万人死亡)和吸烟(造成630万人死亡)是全球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风险,排名第三的是酒精(造成500万人死亡)。

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运动也与约1250万人的死亡有关。

研究指出,精神障碍、滥用药物、糖尿病和肌肉骨骼疾病导致更多的人渐渐失去劳动能力。

默里说:“这些疾病将导致人渐渐失去劳动能力,往往与年龄有关,因此,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长,早亡率下降,更多的人进入这些疾病多发的年龄组。”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疾病调查报告多篇范文。

《疾病调查报告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