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工作总结发言稿通用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领导工作总结讲话 篇一同志们:
时间过得很快,新年的钟声已敲响了,首先祝大家新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顺意!
今天镇委召开工作会议,认真谋划布置今后一年的工作。思路决定出路,谋划水平决定发展水平,执行能力决定工作效果。我镇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三年修路困境即将结束,各项工作将向纵深推进。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市委“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工作思路,按照市委“抓落实、重提高、促发展”的方针,抓住有利时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和创新发展,着力于增强经济实力和活力,改变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民生,弘扬良好社会风气,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按把我镇建设成为以IT产业为龙头的绿色星城总的战略要求,朝着城市、产业、和谐的目标推进,努力把我镇的三个文明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下面,我代表党委对今年的工作提出意见,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当前的形势
当前的形势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加以分析:
第一,外部大环境、大气候。
一是上级丰富和发展了指导发展的思想,并由此带来国家、省市的政策都有实质性的调整。,xx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市的多个会议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中央新一代领导人对全国的发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采取有保有压,着力对信贷、土地政策两个阀门进行宏观调控,并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确保政治、经济的新发展、新稳定,达到构建中国和谐社会。
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市委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深入东莞的实际出发,提出创新发展的总战略。发展是主题,创新是灵魂,要求在模式、环境、能力上大胆创新,确保东莞排头兵的地位,在党建、城建、内源、外源、文化五方面领先,并提出要提高我们科学决策的能力,提高驾驭发展的能力,提高为民谋利的能力,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围绕这一思路,各种不同于以前的新政策、新措施不断出台。
上级在新时期关于发展的思想十分丰富,体系庞大,我们要全面学习、认真领会和掌握。我们作为基层干部关键是要融会贯通,掌握精神实质。我认为大家可以把握三点:创新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这三条核心在发展,这条硬道理不变,主题不变,关键要创新,目的是加快、和谐地发展,最后达到为民发展,发展富民。
二是市场气候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市场的变化通过企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行为取向。企业赖于生存的人力供给,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成本的上涨,迫使企业不得不调整行为,采取了各种积极的应对措施。企业界也进行着不断的淘汰的过程。企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地方的繁荣,我们集体的收入极度依赖于企业租赁集体物业的租金、费税的贡献和人气的聚集。因此,我们天天与企业打交道,对市场发生着的深刻变化,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断调整我们政府的行为,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三是区域竞争激烈,竞争的着力点发生了变化。区域的竞争,以前比交通、通信,后来比政府服务,现在比产业集聚和综合社会环境,比发展谋略,加上地方硬件和服务环境,地区之间的竞争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竞争,竞争更加激烈。
第二,我镇的自身环境和形势。
一是区位优势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得益于市的几条路网建设和城市的东拓趋势,得益于“三位一体”的主城区概念,使我们的区位优势越来越凸现,越来越重要。今日地理几何中心位置没变,但其在城市和经济发展中区位重要性却非昔日的可比。我们的家园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三年多的修路的困境即将结束,四通八达的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大家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这几年,我们所有的决策都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这一点的判断所作出的,我们突出打基础,借大势,留发展空间。从实践和这次产业规划研究专家组的调研论证会证明,这几年来的决策是正确的,是负责任的。
二是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村委会选举及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的倡导,人们在追求利益、民主、本位的思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我们仍未摆脱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引来庞大的外来员工,人口膨胀,贫富拉大;流动人口大增,管理滞后。所有这些因素使我们身处更为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中。
三是我们的发展局势。从历史纵向来分析发展阶段,80年代初,由于商品农业发达,我们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工业上,后来工业落后了。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实施跳跃式发展、优先发展工业战略,一举规划了四大工业园区,工业发展起来了,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初步跳跃。但我们的第三产业、城市建设未跟上,第三产业和城市化明显不足,城市建设缺乏标志性建筑,缺乏成熟社区,中心不突出,缺乏聚人气的商业中心,缺乏休闲的公共场所,公共产品严重不足。这两三年,历史给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进行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和升级。三年来,我们完成了近40公里的道路建设和升级,投资近35亿元,其中市的投入近30亿元。我们已形成一个格子化的路网格局,从东到西3条与从北到南的8条路网互相交织,对外交通有几条大动脉,这样的交通格局是全市最好的镇区之一。城市的东拓趋势,市委市府“三位一体”的城市规划在迅速实施中。客观上我镇已纳入市区的规划范围。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形势的变化,以创新发展的勇气,在抓好工业升级和强化的同时,不失时机地以主动融入大市区为方向去推动城市化,并借势发展。我们必须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我镇自己的商业和城市中心,使我镇的聚财能力、聚人气能力提升,从而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和在东莞发展中的地位。
从空间布局上来分析现在的,由东北西三面形成的工业带(U字形)比较实。最虚的是中间(即一带)和松山湖大道两侧。但这两块区域刚好又是交通最便捷的地方,是历史留给我们足够的空间去发展、去规划建设,这正是我镇优势所在。这两块区域面积大,是我镇一块宝,决定着今后发展的地位和水平,我们必须加倍珍惜。我们要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重点发展,把这两块区域建成现代化的社区,增强城市功能,造福于子孙后代。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区位优势突出,人的利益和思想复杂多元化,发展优势明显,条件很好,劣势仍然存在,机遇大于挑战,今年是迎接机遇,放手大干,实现突破的关键年。
二、今年的发展策略和重点工作
基于对当前的形势认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委要求,今年工作总的发展策略就是要加速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加速发展与创新发展,就是要抓住城市和产业经济这个关键,全面布置好工作,突出重点,敢于突破。要抓住优势,抓住成熟的地区和优势产业,挖掘发展的潜力。通过建立镇、村、个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利益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 ……此处隐藏11922个字……养应用型人才;二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具备条件的学科专业可以培养研究生,但当前不应当以培养研究生为主;三是应该以教学为主,同时可以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的科学研究。四是应用型大学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也可以面向地区,甚至面向全国,但主要应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我们的应用型大学的学科专业定位,要深入分析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及时增设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的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以灵活、实用的课程设置来培养具有多种技能的学生。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明确,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培养建设人才,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以地方为依托,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努力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新模式。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呢?我认为,理论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则主要给学生讲清楚“怎么做”,所以要实现从“为什么”到“怎么做”这样一个转变。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不是要求知识的全面系统,而是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最佳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大批能够熟练应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需要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可通过聘请校外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型开发研究,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技术的改进和提升,我想学校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都要贯穿“应用”两个字。我们将来要搞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是应用型的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也应是应用型研究。
二、确立应用型本科的意义
确立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对我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学校办学模式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解决了培养目标的问题。明确与了过去的精英教育的区别,引领我们正确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我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还是学校教育的问题,因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将学生当作精英来培养,学生自以为是社会精英,所以不愿意到基层,做一般的技术性工作。
第三点,引导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我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社会学思考》一文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社会意义作了专门阐述。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首要社会意义就在于有效破解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就业难,有人草率地认为不扩招就没有就业难题。西方发达国家的升学率远比我们高,有的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时代,而它们没有我们这样的就业难题,没有这么高的不就业率。我认为高等教育扩招与大学生的就业难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从教育方面反思,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两个本质原因,一是大学生心中的理想岗位的就业难,是就业观念的问题;二是学生动手能力差,企业根本就不要。一个方面是自己不去,一个方面是企业不要,所以造成就业难。
“眼高手低”造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从表面上看这是学生出了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模式出了问题。因为学校不是按照应用型人才标准在培养,沿袭的仍是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就业困难,也是培养模式的问题。有些高职院校开办的“大学后教育”非常火爆,生源非常好。为什么?“大学后教育”培训后,直接就可以到企业就业,实现了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大学教育不适应企业的需要,还需要通过高职教育来弥补,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悲哀!需要反思!浪费国家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培养不出企业需要的人才。这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问题。
所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第一大意义就在于有效破解社会难题——就是就业难;它的另一个社会意义就是调整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因为目前浪费了很多的资源,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当然就效率低下。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培养目标的改革,也就是要重新定位学生未来的角色。研究型人才培养就由其他高校去搞,因为老牌大学底子厚、科研能力强、没有生存之忧。这也是为什么应用型大学是被一批为生存发展担忧的新建本科院校推出的原因,就如我们文理学院就是要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来重新定位设计学生的社会角色。
第二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学校要增进学生社会化内容和任务的转变。社会化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容是必须要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的教学内容要更加注重学生社会化与个性的发展相统一。应用型人才的多样性就要求学校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要更加丰富,梯度性和可选择性要更强,以适应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需要。
第三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学校要由后台走向前台。在传统的教学上,学校都是在后台,学生自己去和企业对接。现在,学校要从后台走向前台,要和企业一起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无缝对接。
第四是考试方法的改革。一个基本观点,考试的功能是什么?大家知道它的首要功能是检验功能,但同时它还有第二个功能——传递社会需求的信号。现在是知识时代,需要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所以考试要向学生传递社会需要的东西——团队合作的意识,寻找知识的能力,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如果要沿袭原来的单一的试方式,无法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不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最大的困境来自于教师。为什么要搞第四次本科教学大讨论?就是希望老师们要转变观念,要积极行动,参与到这个改革中,否则改革就是空中楼阁。老师要备一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需要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是原来的很多倍。方案制定简单,动员也简单,但每个老师要真行动,真参与,难!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喊两句口号就可以实现的。
当前学校发展有三大瓶颈制约我们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第一是我们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应用型专业比例偏低;本科专业主要集中在文理基础学科,工学所占比例低。第二是实验实训条件跟不上。应用型大学体系构建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有工程中心、实训中心,没有就谈不上应用型大学。第三是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双师型教师紧缺。
解决这三大瓶颈问题。需要具体落实到老师层面、学校层面。学校要找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更重要的是需要老师们的参与。老师要积极投身“五大教学改革”,它涵盖了老师们操作层面的所有问题,即要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公共课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在《重庆文理学院关于深入推进五大教学改革的意见》里都已经作了详细的布置。这几大改革都需要老师们的全力参与。
我坚信,有大家的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咱们创建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工作总结发言稿通用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