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一教学目标
1、话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这只曲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处,如排山倒海;低回时,似微风拂面,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双飞的悲壮,这就是音乐的美所产生的震撼效果!
音乐文学本相通,一篇美文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审美享受,能否让我们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打出题目)。
二、问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朗读思考问题
下面,同学们迅速但轻声地朗读全文(大概5分钟时间),我们音乐伴奏,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何处?(课件放伴奏音乐《秋日的私语》课件打出问题)
三、文章结构点示。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实写小屋之美--依赖大自然,含蓄超然。
第二部分,在小屋的生活情状--自由独立,无限开阔,心灵享受。
第三部分,渐入虚境--路是空中走廊,小屋是空中楼阁,如烟、如雾、虚无缥缈,是幻境,是心灵的追求。
文章由实到虚,最后含蓄的点示,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回归自然!
那么,小屋是实、是虚?还是既实又虚?作者最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留给学生第二个疑问。
四、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美好的情怀是散文的神,我们已经领略了,当然,这美好情怀还需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才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是很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诗化语言:(课件板书)
1、修辞美——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2、音乐美——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语句
3、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五、拓开思维。初中时曾学过陶渊明的《桃花记》,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由学生说出)
六、布置作业
同步练习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篇二散文的教学,不宜作太细的分析,鬼知道是作者多愁善感还是别有所指!应当以学生的诵读、理解、领会、感悟为主,教师只作简单的引导,点到为止即可。学生感悟到十分之一,也比老师面面俱到来的强。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问:“亭台楼阁”在古代往往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地方,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有关“亭台楼阁”的文章呢?
《醉翁亭记》名句------
《登幽洲台歌》名句-----
《岳阳楼记》名句------
写自己的小屋则有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其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齐背)
2、同学们,假如你有足够的钱,你会把房子盖在哪里?你如何设计你的小屋?
繁华的都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迹罕至的桃花园
……
3、作者是不是有这样的一间小屋?
学生的答案都不能轻易否定,因为文学作品只是现实的折射,而非百分百的描述,就象阿Q,你能说生活中没有阿Q这样的人?在很多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见阿Q的影子。但生活实际中确实又没有阿Q这样的人。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海市蜃楼)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可以指所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学生基本上认为是作者理想中的小屋,可以引导学生与《桃花园记》联系起来。
好,不管现实中作者有没有这样的小屋,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笔下小屋的位置与周围之景。
(学生活动,教师帮助理解分析)
4、完成思考练习一。给课文分为2部分。
客观之景-------实写
主观之情-------虚写
5、生活于这样小屋之间的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A.可想象为当代“陶渊明”的形象
B、可想象为当代“欧阳修”
还可以想象为“刘禹锡”、“周敦颐”,甚或“朱自清”,“徐志摩”。
二。对比《荷塘月色》与《我的空中楼阁》之异同。
如:
作者心情:
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借景抒情)
《我的空中楼阁》-------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语言美:
修辞手法:
三:探讨:精神----物质
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
海子的精神家园——麦地(?)
普希金的精神家园——大海
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月色下的荷塘
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发展,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生活,整天都被包围在喧嚣和嘈杂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拥挤,工作时的劳顿和辛苦,人们已逐渐湮没在都市中,难得的假日又得为生活的琐碎和繁重而操心,购买衣物,购买油盐酱醋,双休日就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尔的出外踏青旅游,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国庆等大节日,幸运地有那么几天假期,又该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让心情放松,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多么美丽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远离凡尘俗世,远离都市喧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难怪宋代的林通,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隐居山林,弄梅侍鹤,被后人喻为“梅妻鹤子”,历代许多的名人都爱归隐山林,而且愈发萌发灵感,写出了更动人的诗篇,难道不是因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灵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茫茫的大自然,云雾缭绕,层山叠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释怀?
《我的空中楼阁》 教案 篇三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别具一格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习 ……此处隐藏12485个字……从哪些观察角度来描写小屋之美的?
(3)提问:小屋在山和不同树的映衬下,显出哪些不同特征?
明确:在山的映衬下,“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无花树衬出小屋的“静”“小巧”“别致出色”;后面高过屋顶的大树显出小屋的“含蓄而有风度”;小屋前的树显出小屋的“轻灵而自由”。
(4)让学生结合小屋的特点在想象中勾画出小屋的形象。
2、具体研习第二部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小屋里的生活情状?
明确:有如下几方面:无限大的“领空”;天上的云或霞;清新的空气;明亮的光线;独立、安静的环境;像是空中走廊的山坡;夜晚朦胧的空中楼阁(小屋)。
(3)让学生在想象中勾画出一幅或几幅画面来。
3、引导学生探讨托物言志中“志”的含义。
(1)让学生反复诵读“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一段,然后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这座“空中楼阁”的景象,并谈谈感受。
明确:这座“空中楼阁”如宁静安逸,远离俗世人间,纤尘不染的世外桃园。
(2)学生讨论: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反复写山、树、小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小屋是人文景观,作者反复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小屋所在精美世界的热爱,另一方面表达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
(3)学生讨论:第二部分中的下列各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香。
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轻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④表达作者一种陶醉于大自然的心情。⑤自然界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足见小屋主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4)提问并讨论:标题“我的空中楼阁”有几层含义?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5)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思想主旨的感受。
4、解读品味重要语句。
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品味是对文章思想艺术的延续或回味,品读时,可让学生至少读两遍,真正有所领悟。
四、组织学生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不同点:①体裁不同《陋》文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②《陋》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③《陋》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观照。④《陋》文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
五、课文总结
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又何尝不想靠近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达到了百倍的张扬!
六、布置作业
[1]
高二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设计 篇九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2、把握作者的语境和写作思路。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品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领会文章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感受。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通过文章诗化的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2、托物言志的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心目中的房子建在哪里?怎么设计?
2、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向往已旧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的湘江畔,在徐志摹的康桥边,在郑愁予达达马蹄声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一样在海边,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是归有光的一处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呢?
二、新课学习。
1、师:大家都预习过了课文了,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了,今天就不强调了字词了。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朗诵课文,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会作者优美的句子和隐藏在句中的情感。下面请大家花两三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呆会儿,我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不能笼统的说每一句好,一定要找出自认为最好的。)
教师准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痔一点。
也许那是上帝赏玩的牡丹或芍药。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略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栖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山峡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
它给人一种朦胧美,恍若仙镜。
2、听配乐朗读。
3、朗读训练。
问: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下面请同学找出喜欢的句子,自由读出来,要求:读出味道来。
作业布置:熟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新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